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

電極串置入耳蝸的過程-X光影片

想了解人工電子耳的電極串是如何放進耳蝸的嗎?
(電極串/電極束或稱為電極陣列,electrode array)

可參考這個MED-EL公司上傳的X光影片
從它可看到電極串慢慢鑽入耳蝸的過程
影片有從不同的角度拍攝
所以可感受到耳蝸是立體的螺旋狀



相關資訊:

奧地利MED-EL公司網站
植入內耳的電子耳X光照片(澳洲仿生研究所 Bionic Institute, 2017)

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

開頻一年半的吉他聲音

前幾天電子耳公司問到我是否曾接觸樂器
並鼓勵我重拾吉他

其實我大概開頻後不久曾摸過
但聲音非常混濁
就放棄了

今天試了一下吉他
距上次大概是一年左右
跟當時的混濁音已截然不同
有明顯進步
現在可分辨不同條絃之間有高低音的差異
希望接下來還會繼續進步

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

人工電子耳的麥克風

助聽器或電子耳的語言處理器都有麥克風
它是一種換能器(Transducer)
將聲能轉成電能

在演唱會、教會所使用的公共廣播系統(Public Address, PA)當中
常使用的麥克風種類有:

動圈式麥克風(Dynamic Microphone)
電容式麥克風(Condenser Microphone)

駐極體電容麥克風(Electret Condenser Microphone, ECM)是電容式麥克風的一種
廣泛地應用於助聽器中

隨著行動通訊時代來臨
微機電麥克風(MEMS Microphone, MEMS=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)也開始普及

根據維基百科,MEMS麥克風又稱為microphone chip/silicon microphone
有別於源自1960年代的ECM麥克風
MEMS麥克風是以更現代化的半導體技術所製造
擁有尺寸小、節能、抗干擾、易於表面貼裝(SMT,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)等優點

MEMS電容麥克風(MEMS Condenser Microphone, MCM)在助聽器市場將大有可為

根據Cochlear Nucleus 6 CP910/CP920處理器的規格
輸入的聲音頻率範圍只有從100Hz-8kHz(理想的人耳聽覺範圍是20Hz-20kHz)
大概是認為重度聽障者能聽到8kHz就很夠了

Cochlear的Dual Microphone Directionality這份文件則說明了
N6處理器包含了兩個全指向性麥克風(Omni-directional microphones)
可降低雜音

參考資料:

台灣維基
MEMS Microphones, the Future for Hearing Aids (簡體中文)
微機電麥克風技術簡介

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

電子耳使用者會遇到的麻煩 Cochlear Implant: Funny struggles

有一名叫做Casey的年輕電子耳使用者
製作了兩段幽默的短片放在網上(都有英文字幕)
讓更多人能了解到
電子耳使用者在生活中會遇到的「有趣小麻煩」

以下是第一段影片,共12個麻煩:



1. 下雨沒帶傘

2. 跟家人擁抱時磁鐵被碰到掉下來

3. 電子耳磁鐵被冰箱吸住

4. 在室外風大聽不見

5. 狗舔主人時會碰到

6. 可用磁鐵來判斷手上的金屬是鋁還是鐵

7. 帶帽子會卡到

8. 不容易把音源線接到處理器

9. 出遠門時忘了是否有帶電池充電器

10. 脫衣服時磁鐵從頭上掉下來

11. 梳頭髮時碰到磁鐵

12. 出門前要檢查有沒有帶電池


接下來是他所製作的第二部同主題的影片:



1. 怕鏟雪時流汗,所以就把電子耳拿下,結果就聽不到別人了

2. 語言處理器掉到地上,擔心摔壞

3. 跟人講話到一半時電池沒電

4. 側躺時卡卡的,需把處理器拿下來

5. 處理器拿下時被狗玩

==============

如果您的家人未來考慮要裝電子耳
這些是他/她可能會遇到的情形
若他/她是兒童
您將需要幫助他/她懂得如何照顧好電子耳

如果您的親友已經裝了電子耳
也許您已注意到影片中的一些情形
需要您對他/她在這些方面的包容

如果未來要裝或已經裝了電子耳的是您
真的要好好愛護它、避免故障、維持電力
希望您可以像這個年輕人一樣
用樂觀來面對「有趣的小麻煩」!!

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

聽覺原理與聽損原因

聽覺原理

因為想更了解聽覺原理
就找了些資料研究一下
試著弄清楚耳朵各部位的中英文名稱及功能:

耳(Ear) (維基百科 English 中文 )
The Auditory Periphery

外耳 (Outer Ear) (台灣Wiki)
耳殼或耳廓(ㄎㄨㄛˋ)(auricle/auricula/pinna)收集聲音(空氣分子的波動)
經過耳道/外耳道(ear canal/external auditory meatus/external acoustic meatus/EAM)
傳送到中耳

Anatomy of the Human Ear.svg

Diagram from Wikipedia by Lars Chittka; Axel Brockmann - Perception Space—The Final Frontier, A PLoS Biology Vol. 3, No. 4, e137 doi:10.1371/journal.pbio.0030137 (Fig. 1A/Large version), vectorised by InductiveloadCC BY 2.5Link

中耳(Middle Ear) (台灣Wiki)
耳膜或鼓膜(eardrum/tympanic membrane)會因為聲波而振動
耳膜後方的空間是鼓室(tympanic cavity/cavum tympani)是充滿空氣的空間(air-filled cavity)
裡面有由三塊聽小骨組成的聽骨鏈/三小聽骨(ossicles/auditory ossicles)

三小聽骨中,與耳膜連接的是槌骨(malleus/hammer)
槌骨與砧(ㄓㄣ)骨(incus/anvil)相連
砧骨再將振動傳導至鐙(ㄉㄥˋ)骨(stapes或stirrup)
其中鐙骨是人體中最小的骨頭
而鐙骨連接了耳蝸的卵圓窗(oval window)

以中文記憶聽骨名稱可用口訣:槌砧鐙
中文部首分別是:木、石、金
(可參考影片0:45起)

三小聽骨中間的砧骨猶如支點
將聲音以「槓桿原理」的「機械能」位移方式傳遞至耳蝸
聽骨受到兩種聽骨肌所控制

由於耳膜面積較卵圓窗大
聲波在中耳是從大面積到小面積的傳播
因此傳到耳蝸的能量也有集中和放大的效果

Slide1ghe.JPG

Photo from Wikipedia by Anatomist90 - Own work, CC BY-SA 3.0, Link


連接中耳與咽喉的管道稱為
歐氏管/耳咽管/聽管/咽鼓管(Eustachian tube/auditory tube/pharyngotympanic tube)

內耳(Inner Ear) (台灣Wiki)
內耳因結構複雜,又稱為耳迷路(labyrinth of the ear)
其中形狀長得很特別的器官,稱為骨迷路(bony labyrinth/osseous labyrinth/otic capsule)

骨迷路是由緻密骨質構成,分成三部分:
- 半規管(semicircular canals)/骨半規管(bony semicircular canals)
- 前庭(vestibule)
- 耳蝸(cochlea)

半規管及前庭和平衡有關,耳蝸則與聽覺相關

耳蝸裡面的構造很複雜
目前比較懂的部分如下

耳蝸裡面的液體會因聽骨的振動而流動
裡面的基底膜(basilar membrane)
其上有長出靜纖毛(stereocilia)的毛細胞(hair cell)/感覺細胞(sensory cell)
接觸於上方的覆膜(tectorial membrane)
當液體在耳蝸裡流動時
毛細胞會轉換成有電位變化的神經信號
透過連接在後面的聽覺神經/耳蝸神經(auditory/acoustic/cochlear nerve)傳送至大腦

毛細胞可分為:
內毛細胞(inner hair cell, IHC) - 主要負責將聲波轉換至聽神經訊號
外毛細胞(outer hair cell, OHC) - 聲音的放大控制

聽損原因

大多數人聽力下降
是由於耳蝸內的毛細胞受損
而形成感覺神經性聽損(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, SNHL) (維基百科 English 中文 )

更詳細的SNHL及其他種類的聽損原因
以後再整理

由於毛細胞無法修復
耳蝸中負責某段聲音頻率的毛細胞一但受損
聽神經便無法正常傳遞出應有的聽覺神經信號

大多數的聽力下降皆是由負責高音的耳蝸外圈(base底部)開始受損
逐漸向負責低音的耳蝸中心(apex頂部)的方向移動
因此大多的聽損通常是由高頻往中低頻下降

聽損程度較低時,助聽器可將較不敏銳的音頻放大
若毛細胞受損嚴重,則需要使用植入耳蝸的人工電子耳電極來刺激耳蝸神經

相關線上課程

2013年MIT OpenCourseWare(開放式課程) Sensory Systems
可汗學院Advanced Nervous System Physiology課程

相關資料

你聽到了嗎? 從生物物理角度探討神乎其技的耳蝸(清大電機系劉奕汶教授)
聽覺生理淺說
Eye Anatomy 眼睛構造名詞 (生醫工程學習筆記)